很多人说平台,到底什么平台,一个公司,一个企业,还是单纯的一个互联网构建,每个人都想造一个平台,但是平台就是时间累积的结果,可以和平台合作,但是现在别想在段时间建一个大的平台!
许小年痛批O2O与P2P
昨天许小年在一个会上发言,痛批了O2O与P2P等一窝蜂似的“创业创新”。讲的非常好,许小年说:“我有个学生要做P2P,我坚决反对,我认为P2P不创造价值,甚至很多O2O也不创造价值,什么叫O2O?就是两边都是零,中间一个2货,这就是O2O。”
对于许小年讲话的全文,我并非全部认可。但其对O2O与P2P一针见血的犀利批判,则认为是非常的正确。他讲到,“需求这端不着边,供给那端也不着边,中间一个幻想百亿市值公司的2货,这就是O2O。不是打击创业的积极性,而是提倡独立思考,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,你在什么地方创造了价值,你在什么地方赚的钱,不要一窝蜂地跟随潮流。”。昨天我的《别逗了,还玩电商啊》一文中讲的流通型商业转型的两条路,要么控制产品、要么控制用户,这个讲法被朋友们评论成为“两条路论”。“两条路论”与许小年痛批O2O与P2P的逻辑是一致的,这点细心的读者会容易看出来。进一步说,互联网商业首要的特点就是消除了信息不对称,指望信息不通透的掮客很难在存在,各层级的代理生意、渠道生意都会面临挑战。
O2O与P2P看似做起来很容易,就是搭个平台,不付出辛劳就能雁过拔毛,事实上这种企图永远不能做到。
扯淡的平台战略,扯淡的整合资源
如果再深挖一下O2O和P2P,这些模式只是前几年开始流传“平台战略”的翻版。
我在最初研读平台战略的时候,发现并无多少新意,只是平常互联网网站模式的一点点总结。即没有归纳,也没有演绎,反而扣之以“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”。有位出版业的主编朋友对我说,他不觉得一本叫《平台战略》的书做的好。他的专业主张我认可,但我对之仍然无感。后来又有位更犀利的朋友讲,“平台战略就是流毒”。这倒是使人不淡定了。
再后来,还是事实的证明更有说服力。凡是企图搞平台的商业模式,基本都死光了。即便如此,还是有不少创业人继续往这个荒谬的大坑里跳。
如果继续深挖一下,平台战略为什么曾一度被追捧呢?答案也简单,荒谬的逻辑背后是懒惰与贪婪。前些年我接触过一位老北京“土著”。他最大的盼望是城市拆迁赶快拆掉他几十平的祖屋,好拿到一大笔拆迁费。他还擅长滔滔不绝的讲自己的“商业方法”,那就是“整合资源”。他一边讲,一边喝着劣质白酒,一边盘着蜜蜡手串,很接地气的做派。而稍一分析,不难发现这仍是80年代“倒爷”的那一套。贪婪对“空手套”的掮客还是个中性词,而再粘上懒惰那就坏了。从贪婪到懒惰,中间过渡的是“不创造价值”。平台战略、整合资源都为贪婪和懒惰画了张饼,这些慢性毒药毁掉了创业人,也浪费了极大商业资源。
曾国藩说最毁人的2个字,一个是懒,一个是傲。且不说傲,总会有懒人被扯淡的逻辑忽悠着往前走。被许小年称之为2货,不足为怪。
平台是效应,而不是战略
所有扯淡的逻辑,问题都出在太过表面,皆是肤浅的表面总结,有些甚至是忽略常识。
平台战略说白了不是一个战略,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状态。企业跟人不同。人不进步,年龄会虚增。企业不发展,其体量不变大。企业按照体量大小分为四类,在我的“企业转型四维论”中将平台化发展定义为第三维企业的侧重点。四维论不在这儿详细说明了,但值得说明的是:平台是一个自然发展出的结果,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一脑门子扎进去的唯一目的。平台化前,至少得先有稳定、不间断的用户,还需要有过硬的产品。中大型企业的体量,会自然发展出平台效应。
这个其实不难理解,中国民间常有一句话:没有金刚钻,别揽瓷器活。你如果不是行家,只是拿到一个用户需求,再从市场上找来一个供给卖给用户。这只叫投机,各种供给资源不会永远认可你,用户也不会认可你。这种最基本的掮客生意根本称不上是商业模式。
如果你是行家,用户始终认可你,不但认可你的技能,还认可你的人品。那么,面对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时,在你又忙不过来的时候,你可以把“活”转给一个认可的供给。这个过程不断的重复,你还始终不能放弃行家的那些东西,你的生意才开始有了平台效应,一种辅助性的商业模式才能形成。
从发展伊始就企图做平台模式,进而制定荒唐的平台战略,只是妄念。
转载请注明:范耀祖 » 扯淡的平台战略(转)